- 陈海霞;黄广丽;周红瀛;石庆生;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减轻作用及机制。方法制备大鼠离体心脏I/R模型,将1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I/R组、人参皂苷Rg1组。100μmol/L人参皂苷Rg1进行预处理10 min,观察血流动力学指标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和心率压力乘积的变化,检测灌流液中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活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组织PI3K下游激酶Akt、ERK1/2及其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磷酸化GSK-3β的蛋白表达。结果与I/R组比较,人参皂苷Rg1预处理显著改善心脏功能,降低灌流液中CK、LDH活性(P<0.05);升高p-Akt和p-GSK-3β的蛋白表达(P<0.05)。结论人参皂苷Rg1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减轻作用,其机制与激活PI3K-Akt通路有关。
2016年04期 v.38 485-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王艳;李刚;佐满珍;
目的观察Fox M1剪接异构体在女性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特征,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恶性组50例,为经手术治疗及术中获取病灶组织病理检测确诊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良性组50例,为影像学及病理诊断为卵巢良性肿瘤者;正常组50例,为其他妇科疾病入院但经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等未见卵巢异常者。均取卵巢病理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免疫荧光法检测Fox M1表达阳性情况。结果恶性、良性和正常组卵巢组织Fox M1的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41,P<0.001),两两比较,恶性组显著高于良性组及正常组(χ~2=16.284、5.363,P<0.01),良性组显著高于正常组(χ~2=10.187,P<0.01);统计结果显示FoxM1阳性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FIGO分期、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经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可作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FoxM1剪接异构体在上皮性卵巢癌中呈现为高表达,且与上皮性卵巢癌FIGO分期、分化程度、病理分型以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经分析,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为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和Fox M1表达阳性。
2016年04期 v.38 48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 李兵;罗利玲;赖大年;
目的探讨不同TNM分期胃癌组织中S100P、CD147及OCT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4例胃癌组织、40例慢性胃炎和20例正常胃组织的S100P、CD147及OCT4的表达情况,并比较胃癌组织不同TNM分期的表达水平。结果胃癌组织中S100P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组织和慢性胃炎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中CD147、OCT4表达阳性率均高于正常组织和慢性胃炎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100PⅤ期阳性率显著低于Ⅰ、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47各分期阳性率均为100%,其中强阳性率显著高于弱阳性和中等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4Ⅲ期、Ⅴ期阳性率均高于Ⅰ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远处转移患者S100P、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无远处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远处转移患者OCT4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远处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化程度胃癌患者S100P、CD147、OCT4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S100P显著降低,CD147、OCT4表达显著升高,与胃癌患者TNM分期、远处转移有密切关系,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
2016年04期 v.38 492-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 赵建通;张磊;刘文瞻;徐飞;郭明涛;路志民;肖波;
目的研究姜黄素和索拉非尼联合应用对人肾癌786-O细胞株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观察姜黄素和索拉非尼对人肾癌细胞786-O细胞株的抑制作用。结果姜黄素及索拉非尼能抑制人肾癌786-O细胞株的增殖,并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两者作用人肾癌786-O细胞株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9.2μmol/L、6.5μmol/L。姜黄素6.25μmol/L、12.5μmol/L、25μmol/L、50μmol/L与索拉非尼1.5μmol/L、3μmol/L、6μmol/L、12μmol/L、联合24 h、48 h、72 h的抑制率显著高于单用索拉非尼、姜黄素组(P<0.05)。结论姜黄素在体外对人肾癌786-O细胞株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提高索拉非尼对人肾癌786-O细胞株的敏感性。
2016年04期 v.38 495-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徐惠敏;曹绍歧;
目的考察cyclin D1、p73和p27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和30例正常组织中cyclinD1、p73和p27的表达水平及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cyclinD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68.3%(41/60)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中的23.3%(7/30)(P<0.05),其阳性率与侵润深度、淋巴转移和dukes分期相关(P<0.01)。p73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58.3%(35/60)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中的3.3%(1/30)(P<0.01),其阳性率与分化程度、淋巴转移和dukes分期相关(P<0.05)。p27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率为53.3%(32/60),显著低于正常组织中的80.0%(24/30)(P<0.05),其阳性率与分化程度、淋巴转移和dukes分期相关(P<0.01)。结论 cyclin D1、p73和p27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特异性,对三者进行检测有助于预后判断。
2016年04期 v.38 499-5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 庄永菊;
目的分析子宫颈鳞癌患者低分子量络氨酸磷酸酶(LMW-PTP)的表达和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14年8月石蜡标本160例,依照病变程度分为正常组,宫颈上皮内瘤变Ⅰ期、Ⅱ~Ⅲ期组和宫颈鳞癌组,采用RT-PCR及免疫组化法分析LMW-PTP水平。结果 C33A、Si Ha和Ca Ski细胞系中LMW-PTPmRNA表达明显高于Ha Ca T细胞(P<0.05),Ha Cat细胞中LMW-PTP表达最低,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C33A、Si Ha和Ca Ski细胞系中LMW-PTP呈高表达状态,Ha Ca T细胞中LMW-PTP表达呈弱阳性,C33A细胞、Si Ha细胞、Ca SKi细胞中表现均明显提高,正常宫颈上皮组织到子宫颈鳞癌进展中,LMW-PTP表达逐渐升高,中分化子宫颈鳞癌组织中LMW-PTP表达明显高于高分化组织(P<0.05),低分化子宫颈鳞癌组织中LMW-PTP表达明显高于中分化子宫颈鳞癌组织(P<0.05),子宫颈鳞癌组织中LMW-PTP表达与患者组织学程度密切相关(P<0.05)。结论 LMW-PTP在子宫颈鳞癌进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提示LMW-PTP表达有助于改善子宫颈鳞癌预后。
2016年04期 v.38 502-5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王佳宁;耿左军;
目的研究颅内肿瘤发病规律,提高其术前确诊率。方法从年龄、性别、组织病理学类型方面,对2007至2009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 179例颅内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参照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并将统计结果与文献比较,探讨本组1 179例颅内肿瘤发病规律。结果发病年龄高峰期40~60岁,女性略多于男性,组织病理学类型为脑膜肿瘤(30.28%)、神经上皮组织肿瘤(29.7%)、垂体腺瘤(20.78%)、神经鞘瘤(10.77%)、转移瘤(2.97%)、颅咽管瘤(2.37%)、淋巴瘤(1.44%)、脊索瘤(0.76%)、生殖细胞肿瘤(0.68%)及其他(0.25%)。神经上皮细胞肿瘤发病率略低于脑膜肿瘤,以往报导前者发病率高于后者。儿童组常见的病理类型有星形细胞肿瘤(30%)、室管膜瘤(13.33%)、颅咽管瘤(13.33%)和髓母细胞瘤(8.33%)。老年组常见的病理类型有脑膜瘤(31.78%)、星形细胞肿瘤(22.03%)、垂体瘤(14.83%)及神经鞘瘤(10.17%)。结论颅内肿瘤在性别、年龄及组织病理学类型方面有一定规律性。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其发病率上升。
2016年04期 v.38 505-5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冯丽瑾;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靶向治疗有效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0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治疗前及治疗后的2个月后对CEA、CYFRA21-1、CA125值及疗效观察。结果 10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45例,稳定病变33例,进展22例,有效率为45.0%(45/100)。与治疗前相比,部分缓解组患者的CEA、CA125及CYFRA2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94、7.124、5.123,P<0.05);疾病稳定组及疾病进展组在CEA、CA125及CYFRA21-1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4、0.213、0.622,0.523、0.245、0.883,P>0.05)。在10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有效组,疾病稳定组+疾病进展组为无效组。与治疗前相比,有效组患者治疗后在CEA、CA125及CYFRA21-1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24、8.102、9.034,P<0.05)。结论指标的特异性及灵敏度均存在着局限性,CEA、CA125、Cyfra21-1指标检测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水平变化,能够对疾病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6年04期 v.38 508-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宋宇新;
目的通过运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联合规律运动治疗冠心病,观察冠心病患者动脉硬化变化并探讨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2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同时指导患者规律运动20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血压、臂踝脉搏波速度(ba PWV)、LDL-C、hs-CRP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细胞数等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患者ba PWV变化和LDL-C、hs-CRP以及嗜酸性细胞数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 2组患者ba PWV均有明显下降(P<0.05或<0.01),但瑞舒伐他汀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患者嗜酸性细胞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LDL-C与hs-CRP含量均较治疗前下降,瑞舒伐他汀组下降幅度大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ba PWV变化与嗜酸性细胞数变化呈正相关(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联合规律运动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动脉硬化,且这种变化与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减少密切相关,提示嗜酸性细胞可能通过介导免疫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
2016年04期 v.38 511-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张春花;邓卓军;李静;刘雅建;
目的通过配对比较严重创伤患者的有创动脉血压(IAP)和无创血压(NIBP),探讨二者对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入住EICU的严重创伤患者通过测量不同时段IAP和NIBP,得到配对数据412对。分别以IAP的收缩压(systolicpressure,SP)<90 mm Hg和SP≥90 mm Hg为标准,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并以不同数值的IAP和NIBP作为标准,计算病死率并加以比较。结果患者性别、年龄以及致伤原因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IAP<90 mm Hg时,IAP明显低于NI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AP≥90 mm Hg时,IAP虽高于NIBP,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以IAP和NIBP<90 mm Hg为标准,患者病死率分别是29.1%(30/103)和41.7%(43/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存在休克的严重创伤患者中IAP监测病死率较低,具有更好的临床价值。
2016年04期 v.38 514-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何劲松;吴让兵;杜晓梅;
目的探讨抑郁症共病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升高的相关因素及与帕罗西汀抗抑郁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抑郁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12例,根据血清皮质醇水平分为皮质醇升高组(n=98)和皮质醇正常组(n=114),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抗抑郁程度;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通过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患者一般情况。2组患者使用抗抑郁药物帕罗西汀治疗8周后使用HAMD减分率评估疗效。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症共病2型糖尿病的患者皮质醇升高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每周运动时间、抑郁症病程、HAMD评分、Hb A1c;帕罗西汀治疗8周后,皮质醇升高组患者的HAMD减分率低于皮质醇正常组(P<0.05),HAMD减分率与Hb A1c及皮质醇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抑郁症共病2型糖尿病患者皮质醇升高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每周运动时间、抑郁症病程、HAMD评分、Hb A1c,血清皮质醇和Hb A1c水平较高的患者帕罗西汀疗效不佳。
2016年04期 v.38 517-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程培楷;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微创接骨术(MIPO)应用于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探索对Pilon骨折治疗更有效的方法。方法本研究以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8例Pilon骨折患者作为研究组,采用有限切开复位+MIPO+(锁定钢板)LCP内固定治疗;以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30例Pilon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有限切开复位+LCP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过程情况及临床疗效差异。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的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的短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复位分布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第3个月、术后第6个月、术后末次随访的Hawkin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良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接骨术应用于胫骨Pilon骨折对加快患者骨折愈合、改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具有较好的效果。
2016年04期 v.38 520-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林景波;何平;李诗;吴聚;陈志刚;
目的探索术中单一前外侧切口入路治疗Pilon氏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诊治的36例闭合性Pilon氏骨折患者,影像学显示胫骨远端外侧关节面骨折移位。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单一前外侧切口治疗组18例,传统手术治疗组18例,分别进行单一前外侧切口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术后48周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单一前外侧切口组的切口长度低于传统手术切口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55,P<0.05);单一前外侧切口组术中出血量低于传统手术切口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70,P<0.05);单一前外侧切口组手术时间低于传统手术切口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75,P<0.05);单一前外侧切口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低于传统手术切口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0,P<0.05);单一前外侧切口组的重返工作岗位时间低于传统手术切口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7,P<0.05);单一前外侧切口组的并发症数低于传统手术切口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0.05);单一前外侧切口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的优良率优于传统手术切口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2,P<0.05)。结论单一前外侧切口的手术入路选择,治疗胫骨远端外侧关节面骨折移位型的闭合性Pilon氏骨折患者,软组织损伤少,术后并发症少,胫骨关节面的复位良好。
2016年04期 v.38 523-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邹菁;黄东永;黄远源;陈敏;黄仕光;王友洛;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与降钙素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入院接受治疗的27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A、对照组B、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A在术后选用降钙素辅助治疗;对照组B在术后选用唑来膦酸辅助治疗,观察组在术后采用唑来膦酸联合降钙素进行治疗,比较3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的骨密度、V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和ODI(功能障碍指数)。并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3组在术后1年的骨密度分别为(0.812±0.056)g/cm、(0.832±0.067)g/cm,(0.851±0.058)g/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分别为(3.32±0.11)、(3.11±0.12),(3.01±0.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分别为(46.67±5.37)%、(42.13±5.31)%,(40.01±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3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对照组A的优良率为83.3%,对照组B的优良率为87.8%,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与降钙素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在术后1年后都有较好的疗效,但唑来膦酸联合降钙素的疗效相对两种药物单独使用的疗效更好,且能使其功能障碍系数降低更快,对增加患者的骨密度有更好的作用,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上。
2016年04期 v.38 526-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梁晶;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与β内酰胺类单剂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住院的CAP患者131例,随机分为单剂治疗组(n=50)和联合治疗组(n=81)。2组患者均给予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其中单剂治疗组抗生素采用β内酰胺酶类单剂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β内酰胺酶类和大环内酯类联合治疗。所有患者统计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病情严重程度,并记录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住院天数的血常规、C-反应蛋白的变化,统计住院天数。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首日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二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与单剂治疗组相比,C-反应蛋白在住院第2、4、6、9天,白细胞计数在住院第2、4、6、9天,均明显下降,住院天数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中、重度CAP(CRB65≥2),联合治疗组与单剂治疗组相比,治疗后C-反应蛋白以及白细胞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轻度CAP(CRB65=0~1),2组治疗后CRB和白细胞计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治疗治疗CAP临床疗效优于β内酰胺类单剂治疗。
2016年04期 v.38 529-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谢宏林;刘付军;李淑玲;赵桂丽;
目的研究选择性颈段脊神经后跟切断术治疗脑瘫上肢痉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接诊的30例脑瘫上肢痉挛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选择性颈段脊神经后跟切断术治疗,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肌张力、FMFM(精细运动能力尺度评定表)、GMFM-88(粗大运动功能评估表)、FIM(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MACS(手功能分级系统)、功能独立性的评定分级以及记录患者的手术方式、时间、出血量以及并发症。结果 30例患者24例行单侧脊神经后跟切断术,6例患者行双侧脊神经后跟切断术。患者的手术平均时间为(144.2±34.4)min;平均出血量为(134.4±35.6)ml。治疗后2周以及治疗后半年患者的肌张力等级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2周与治疗后半年的肌张力等级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以及治疗后半年患者的FMFM、FIM、GMFM-88均有了明显的上升。治疗后半年患者的FMFM、FIM、GMFM-88较治疗后2周有了提升(P<0.05)。治疗后半年患者的手功能分级较治疗前均有了明显的提升,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2994,P<0.01)。治疗后半年患者的功能独立性的评定分级明显优于治疗前,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4987,P=0.0005)。结论选择性颈段脊神经后跟切断术对于治疗脑瘫上肢痉挛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2016年04期 v.38 532-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黄艳辉;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对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疗效及胰腺内外分泌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89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2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47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治疗,治疗7 d后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胰腺内外分泌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19%(P<0.05);治疗3、7 d后,观察组血淀粉酶、血流量、血容量、毛细血管通透性、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正铜蓝蛋白、胰蛋白酶原-2、血清脂肪酶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显著提高了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改善了患者内外分泌系统,值得临床重视。
2016年04期 v.38 535-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邹金海;李春英;
目的检测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及腹水降钙素原(PCT)、sCD14和CD64的水平,探讨外周血及腹水PCT、sCD14和CD64检测对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诊断价值。方法将肝硬化患者分为肝硬化SBP组、肝硬化腹水非SBP组及健康对照组3组,每组30例。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腹水降钙素原;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及腹水CD64、sCD14。分别采集肝硬化SBP组患者在入院后24 h内、抗菌药物使用前及抗生素有效治疗7 d的空腹上肢静脉血及无菌腹水,测定患者体内PCT、sCD14和CD64水平,同时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肝硬化腹水非SBP组及健康对照组一次性采血及抽腹水测定以上指标。结果 SBP组治疗前外周血PCT、sCD14和CD64水平较腹水非SBP组和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腹水非SBP组和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BP组治疗前腹水PCT、s CD14和CD64水平较腹水非SBP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肝硬化SBP组血及腹水PCT、sCD14和CD64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SBP组治疗前后腹水中PCT、s CD14和CD64水平均明显高于外周血中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及腹水中PCT、sCD14和CD64水平检测对于肝硬化SBP的早期诊断、疗效判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且腹水检测敏感度优于外周血检测。
2016年04期 v.38 537-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王翔;单洪武;王东波;
目的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辅助方案对COPD合并抑郁焦虑患者负面情绪、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近期收治COPD合并抑郁焦虑患者共14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70例。分别给予呼吸内科常规治疗单用和在此基础上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HAMA评分,HAMD评分,肺功能指标水平,BODE指数评分及CAT问卷评分等。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HAMA评分和HAMD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指标水平和BODE指数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CAT问卷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辅助方案用于COPD合并抑郁焦虑患者可有效缓解负面情绪,改善肺功能和呼吸困难症状,并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2016年04期 v.38 540-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陈玲;常为民;赵凤娟;
目的分析并探讨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选取ICU接受治疗的中心静脉导管放置时间在48 h以上患者988例。其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67例,感染率为6.78%。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使用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生产的Bactec 9120血培养仪以及德国Siemens公司生产的Microscan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对病原菌进行鉴定。观察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67例患者共检出病原菌84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43株,占51.19%。革兰阴性杆菌37株,占44.05%。真菌4株,占4.76%。影响ICU内中心静脉导管血流感染死亡的危险因素有年龄(OR=3.734,95%CI=1.293~5.982),APACHE评分(OR=1.157,95%CI=1.042~1.258),复数菌性(OR=7.352,95%CI=2.425~12.436),长期免疫抑制剂(OR=2.635,95%CI=1.946~3.892),消化道出血(OR=1.633,95%CI=1.246~2.201),ICU住院时间(OR=1.534,95%CI=1.322~1.743),Lac水平(OR=2.536,95%CI=2.135~4.352)。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主要为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临床上,年龄、APACHE评分、复数菌性、长期免疫抑制剂、消化道出血、ICU住院时间以及Lac水平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2016年04期 v.38 542-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欧阳忠;赵文君;梁燕;
目的探讨角膜瘫痕对外伤性散光的影响规律。方法收集深圳石岩人民医院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所有符合标准的220例(247眼)外伤性角膜散光患者为研究对象;男174眼,女73眼;年龄2~81岁,平均年龄(23.8±11.2)岁。结果眼外伤的好发人群年龄为18~44岁,不同的年龄阶段的人群,因活动范围不同发生眼外伤的致伤因素存在着很大差异;横形瘢痕可引起近视散光,纵形瘢痕可引起远视散光;瘢痕散光度与宽度之间呈正相关性(r=0.567,P=0.001),两者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1.705+0.476X。结论角膜瘢痕与散光之间的变化规律为外伤性角膜散光矫正手术的选择提供理论上以及统计学上的依据。
2016年04期 v.38 545-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王希佳;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性的基础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方法。2个组治疗前、治疗后的各类指标进行比对,有神经功能缺损指标和血肿及水肿指标,以及总有效率指标。结果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进行比较,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指标、血肿及水肿指标都明显减少(P<0.05)。2组患者进行指标测评显示,采用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患者其他各项指标数值,全都好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性治疗基础上,运用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突出,最大限度恢复患者神经功能,对血肿及其周围水肿体积的缩小方面作用十分明显,是适合于临床应用和推广的好方法。
2016年04期 v.38 547-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闫淑静;刘宏雨;
目的探讨糖尿病(DM)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改变特点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关系。方法对116例确诊DM的患者,进行神经电图(运动传导速度、感觉传导速度、F波、H反射)的测定,分析、统计其数据。结果116例DM患者,神经电生理异常88例,占75.9%,其中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76例,占86.4%。早期轻度损害和无症状者中H反射异常占86.4%,双侧/单侧正中神经/腓肠神经SCV异常占50%;血糖控制程度与电生理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1);DM病程与电生理异常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早期双胫神经H反射及正中神经/腓肠神经SCV异常,可作为DPN亚临床期早期诊断指标。
2016年04期 v.38 550-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谭敢峰;廖沛光;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酸神经节苷脂钠联合应用磷酸肌酸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儿科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310例HIE合并心肌损害的新生儿诊治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163例)和对照组(147例),2组均采用常规基础+单唾液酸四己酸神经节苷脂钠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比较2组患儿治疗10 d后的临床指标及疗效差异。结果研究组患儿的的循环不良消失、意识恢复、胃肠功能紊乱、神经反射恢复、肌张力恢复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儿的NBNA评分随着治疗时间延长,NBNA评分逐渐升高,研究组升高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5)。治疗前2组患儿的AST、LDH、CK、CK-MB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的AST、LDH、CK、CK-MB测定值较治疗前均显著的降低,研究组降低更加显著(P<0.05)。治疗10 d后,研究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显著地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唾液酸四己酸神经节苷脂钠联合应用磷酸肌酸钠治疗新生儿HIE合并心肌损害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2016年04期 v.38 552-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何宏涛;杨秀平;张志敏;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选择性抑制剂-1(TIM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收集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60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分为易损斑块组(n=122)、稳定性斑块组(n=118)、无斑块组(n=120)。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所有入组人员的血清MMP-9、TIMP-1水平、VEGF,分析血清MMP-9、TIMP-1、VEGF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结果易损斑块组血清MMP-9、VEGF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TIMP-1水平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稳定斑块组血清MMP-9、VEGF水平高于无斑块组,TIMP-1水平低于无斑块组,但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MMP-9、TIMP-1、VEGF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相关。
2016年04期 v.38 55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许运铎;张晓博;张桂英;白雪景;
目的在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策略之上探索新的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方法,通过联合常用的反映流量的指标中心静脉血和动脉血血气的二氧化碳分压差(ΔPCO2)来指导感染性休克复苏,是否能有更好的指导意义。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入感染性休克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患者确立感染性休克的诊断后立即给予积极的对症处理,处置时间均不超过2 h,参照2012年严重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指南,并依据具体情况,尽早开始液体复苏。观察组使中心静脉压(CVP)≥8 mm Hg、平均动脉压(MAP)≥65 mm Hg、尿量≥0.5 ml·kg-1·h-1、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_2)≥70%,ΔPCO_2<6 mm Hg,若ΔPCO2≥6 mm Hg,则判断容量反应性,如反应为阳性则进行液体复苏,或如容量反应为阴性则增加多巴酚丁胺/米力农,完成液体复苏;对照组使CVP≥8 mm Hg、MAP≥65 mm Hg、尿量≥0.5 ml·kg-1·h-1、Scv O2≥70%完成液体复苏,而ScvO_2仍未达到70%,需输注浓缩红细胞使血细胞压积达到30%以上,或输注多巴酚丁胺/米利农以达到复苏目标。一直持续到所有相应指标达标,或达到6 h。记录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液体复苏使CVP、MAP、尿量、ScvO_2和0 h、6 h乳酸清除率的变化情况,以及相关预后指标。结果 2组感染性休克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8 d病死率20%,对照组28%,2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8 d病死率与ScvO_2、ΔPCO_2达标之间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χ2=10.930,P=0.001),对照组28 d病死率与ScvO_2达标之间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95,P=0.011)。结论 ScvO_2联合ΔPCO_2可用于指导脓毒症休克患者的早期液体复苏治疗,两者联合较单独的可以避免Scv O2假性正常化而停对休克患者的复苏,而具有特殊的临床意义。两者联合用于指导脓毒症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更加准确,安全和可靠。
2016年04期 v.38 557-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徐福胜;张建伟;高洪芬;马显亮;韩克领;王艳华;
目的评价联合检测血清腺苷脱氨酶(ADA)与C-反应蛋白(CRP)对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选取160例临床诊断为儿童CAP患儿,其中80例为细菌感染组,80例为病毒感染组,并选取80例同时期正常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血清的ADA活性及CRP水平。结果 CRP测定对于二者的鉴别诊断特异性为65.5%、敏感性63.8%、准确性70.1%,血清ADA检测特异性为70.5%、敏感性53.9%、准确性71.1%,而联合两项指标检测鉴别诊断的特异性为83.9%、敏感性69.8%、准确性86.7%。结论联合检测血清ADA与CRP更加有助于儿童CAP的鉴别诊断,较单一指标的检测可提高其鉴别诊断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
2016年04期 v.38 560-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陈宏;张学艳;刘银梅;马明星;
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SSHL)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因突发性耳聋在秦皇岛市工人医院和抚宁县人民医院住院的SSHL患者118例为SSHL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同时检测2组血清Hcy和相关各项生化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SHL组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生化项目检测,SSHL组β2微球蛋白(β2MG)和尿微量白蛋白(m ALB)结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检验,SSHL患者高水平Hcy与血糖(Glu)、β2 MG、尿m ALB有相关性(P<0.05)。经多元直线回归分析,β2MG是SSHL患者发生高Hcy血症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高Hcy血症是SSHL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对高危人群进行血清Hcy及Glu、β2MG、m ALB水平的检测对SSHL发病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16年04期 v.38 562-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刘锦红;屈亚静;李钰慧;蔡春江;王颖;李坤;刘超;田雪瑞;
目的探讨耳穴贴压联合溴隐亭治疗高催乳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高催乳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耳穴贴压联合溴隐亭组)60例,对照组(溴隐亭组)60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及性激素变化。结果耳穴贴压辨证联合溴隐亭治疗高催乳素血症,总有效率达96.67%,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耳穴贴压联合溴隐亭提高治疗高催乳素血症的治疗效果,缩短疗程,减少溴隐亭治疗中副作用出现率,值得推广。
2016年04期 v.38 565-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赵增喜;盛轩铭;冯永杰;李鑫;苏心镜;
目的探讨丁溴东莨菪碱静脉滴注联合坦索罗辛口服辅助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至2014年临床确诊的泌尿系结石患者共3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共3组,每组100例。治疗组为ESWL后给予丁溴东莨菪碱静脉滴注联合坦索罗辛口服;对照1组为ESWL后给予丁溴东莨菪碱静脉滴注;对照2组为ESWL后给予坦索罗辛口服。结果治疗组、对照2组临床疗效、结石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1组,结石排净时间、疼痛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1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1组肾绞痛发生率及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东莨菪碱静脉滴注联合坦索罗辛口服提高了ESWL术后泌尿系结石的排石率,减少了肾绞痛发作及疼痛程度,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有效方法。
2016年04期 v.38 567-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刘欢;孟瑛;方晓萍;赵丹英;朱志红;王燕;赵姣文;
目的对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两种养老模式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自制老年人基本情况调查表、老年抑郁量表(GD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199例安亭镇社会福利院老人和636例安亭镇家庭养老老人进行评定。结果不同性别、年龄组、文化程度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业性质老年人GD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在ADL、MMSE及SSRS总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养老的老年人GDS、ADL、SSRS及MMSE(4.25±3.34、14.87±3.5121、25.69±3.46、35.01±5.14)量表总评分明显优于机构养老的老年人(6.70±4.61、31.22±13.30、21.44±6.91、32.25±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家庭养老比机构养老更有助于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
2016年04期 v.38 570-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江红;
目的探讨脑脊液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检测在小儿脑膜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临床确诊的神经内科脑膜炎患儿113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非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外科手术患儿11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速率测定法测定脑脊液LDH水平。结果治疗前,观察组脑脊液LD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脊液LDH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急性期),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急性期),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LDH水平明显高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恢复期),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LDH水平明显高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儿治疗后(恢复期)脑脊液LDH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急性期),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LDH水平在小儿脑膜炎中显著增高,其中脑脊液LDH水平对疾病治疗和疾病分期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6年04期 v.38 572-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王永栋;张飞;王莹;连子亮;李跃晨;
目的研究与观察CIK细胞治疗慢性HBV DNA阳性肝硬化患者对其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收治60例慢性HBV DNA阳性肝硬化患者,并给予输注CIK细胞治疗。于治疗前采集患者外周血,分离并培养、扩增CIK细胞,最后将提纯成功的细胞制成CIK制剂,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回输至患者体内。结果 CIK细胞可抑制乙肝病毒DNA复制,患者肝功能较治疗前好转,转阴率达到13.33%,应答总有效率为63.33%;患者并发症较少,程度轻。结论CIK细胞治疗慢性HBV DNA阳性肝硬化效果明显,应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2016年04期 v.38 575-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严小萍;单梅芳;邵建兵;
目的探讨我院协定方眩晕停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尼莫地平片治疗,治疗组则加用我院协定方眩晕停经验汤剂内服,连续治疗2个月。观察患者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通过2组患者证候积分变化评价其有效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患者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等主要症状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更为明显,其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其LVA、RVA、BA增加幅度大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流变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眩晕停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疗效肯定,利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血液流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6年04期 v.38 57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张勇;
目的探析进行性指掌角皮症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抽选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治疗的75例进行性指掌角皮症患者,进行血清性激素测定与斑贴试验。结果进行性指掌角皮症患者的睾酮(T)、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分别是(1.07±0.42)nmol/L、(10.42±8.87)m U/ml、(154.88±76.39)pmol/L、(4.43±2.62)m U/ml、(14.82±7.23)μg/L,健康组A分别是(1.43±0.72)nmol/L、(9.04±2.24)m U/ml、(160.86±51.99)pmol/L、(4.72±1.90)m U/ml、(12.41±7.58)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TPP组斑贴试验阳性率是91.4%,健康组B是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手部湿疹组(9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性指掌角皮症多集中于中青年女性群体,属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一种,与接触性致敏存在密切关系。
2016年04期 v.38 580-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林华;李敏;邓德茂;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MRI弥散加权成像(DWI)与动态增强扫描序列对早期不典型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且BI-RADS分级为Ⅳ级及以下的乳腺病变患者的MR资料,其中不典型乳腺癌18例,良性病变12例,测量病变的DWI的表观扩散系数(B=1 000 s/mm2时ADC值)及描绘T1WI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结果本组病例在DWI上,当B=1 000 s/mm2时,以ADC值1.4276×10-3mm2/s作为良恶性病变诊断阈值,以此值为标准可判定30例乳腺病变中分别有恶性病变20例及良性病变10例,乳腺良恶性病变在DWI中ADC值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T1WI动态增强TIC曲线区分乳腺良恶性病变,其中有恶性病变23例和良性病变7例,乳腺良恶性病变在T1WI动态增强TIC曲线分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应用DWI及Tl WI动态增强对乳腺病变的良恶性进行判定,其敏感性为94.44%、特异性为83.33%、准确性为90.00%、阳性预测值为89.47%、阴性预测值为90.91%。结论综合应用磁共振态增强扫描以及DWI对早期不典型乳腺癌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能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
2016年04期 v.38 582-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 陈红月;谭淑卓;彭宪钗;刘金艳;
目的探讨缩宫素鼻喷雾剂用于人工流产术对术中及术后出血量、腹痛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月经恢复情况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行人工流产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50例和观察组150例。对照组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进行治疗,观察组除给予抗生素进行治疗外,在手术开始前给予缩宫素鼻喷雾剂,左、右侧鼻腔各1喷(共8 U),术后每日4次,连用3 d。治疗后对2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对照组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术后出血时间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月经复潮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流产术前及术后给予缩宫素鼻喷雾剂能显著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量,缩短术后出血时间、腹痛时间和月经复潮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2016年04期 v.38 586-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李晓飞;常晓林;张波;
目的探讨在急诊休克患者应用经锁骨下、经颈内及经股静脉行深静脉穿刺方法的临床差异,为穿刺方法选择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急诊休克需行深静脉穿刺的患者随机分为SVP组、IJVP组及FVP组,每组160例患者,分别进行SVP、IJVP及FVP,对比3组间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操作时长、最大流速及不同DVI穿刺成功率差异。结果穿刺成功率FVP组为88.13%,高于SVP组及IJVP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成功次数占总穿刺次数百分比FVP组高于SVP组及IJ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置管时间FVP组用时少于SVP组及IJ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VP组能达到输液最大流速快于SVP组及IJ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IJVP组低于SVP组及F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计划性导管脱落发生率,FVP组低于SVP组及IJ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I大于1条件下,FVP组穿刺成功率最高,与SVP组及IJVP组统计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诊休克需行深静脉穿刺的患者,FVP操作更迅速,成功率较高,尤其在DVI高于2分患者中成功率高于其他方法,并能达到更快的输液速度,非计划导管脱落发生率也较低,可以作为优先选择的穿刺方法。
2016年04期 v.38 58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范春霞;李云红;冯桂娜;
目的研究分析中药灌肠联合微波治疗对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2至2015年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34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7例患者。对照组中药灌肠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微波治疗,照射盆腔或腰骶部,每一部位照射时间为20~30 min,1次/d,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治疗的显愈率为80.59%(54/67),总有效率为95.52%(64/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显愈率56.72%(38/67)和总有效率64.18%(43/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复发率4.48%(3/67)显著低于对照组复发率20.89%(1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中药灌肠联合微波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安全、无不良反应,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措施,值得临床推广。
2016年04期 v.38 591-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高宁;王令;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头晕的疗效。方法选择86例以头晕为主要表现的后循环缺血(PCI)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2组在给予相同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点,治疗组除静点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以外,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 ml,2次/d,静脉滴注,共用药14 d。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TCD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用于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头晕是有效并且安全的,能有效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荐运用。
2016年04期 v.38 594-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